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2期发布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等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中国科学院作为土壤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基于此,《院刊》特组织了“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针对土壤资源保护、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以期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科技力量。本期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张甘霖研究员指导推进。
2018年第2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
序言
白春礼
白春礼 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1996年任副院长,党组成员;2004年任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共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十八届、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微纳协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刊》主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土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张甘霖 吴华勇
张甘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发生委员会主席(2010-2014年),全球数字土壤制图网络东亚区中心负责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政府间土壤专家小组" (ITPS)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Geoderma,Soil Use and Management,《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杂志编委。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中的土壤科学与技术问题
沈仁芳 王超 孙波
沈仁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酸性土壤改良与利用研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Pedosphere主编,第七、八、九届"低pH值下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系列国际会议(PSILPH)"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主编专著2部,荣获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二等奖和中国土壤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各1项。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土壤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分区治理修复策略
骆永明 滕应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核心岗位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污染与修复、海岸带生物地球化学与风险管理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第四届"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咨询组成员、"‘十三五’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研发计划召集人。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等;国际植物技术学会副主席。曾为科技部"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63"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项。被授予中国土壤学会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保障
徐建明 孟俊 刘杏梅 施加春 唐先进
徐建明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级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长期致力于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质量与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发表SCI检索论文210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共7部。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措施
徐仁扣 李九玉 周世伟 徐明岗 沈仁芳
徐仁扣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科学基金科学顾问。主要从事土壤酸化机制与调控对策和土壤表面化学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水环境保护
杨林章 吴永红
杨林章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土壤农化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3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84-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2012年4月起,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工作;现任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等。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5部。主要从事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机制与控制技术的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面向作物产量和环境双赢的氮肥施用策略
颜晓元 夏龙龙 遆超普
颜晓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氮素工作组主任。长期从事土壤碳氮循环研究,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多次评估报告和排放清单指南采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日本农林水产省国际青年农业科学家奖,以及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生物质炭与土壤可持续管理:从土壤问题到生物质产业
刘晓雨 卞荣军 陆海飞 郑聚锋 程琨 李恋卿 张旭辉 潘根兴
刘晓雨 南京农业大学讲师。200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3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潘根兴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长期从事土壤有机质与固碳减排、农业与气候变化、秸秆生物质炭科学技术等方面研究与技术发展。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炭绿色农业中心主任。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四、第五届和第六届农业资源环境一级学科召集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清单-湿地补充文本第二章主持。兼任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欧盟生物质炭项目国际专家、联合国环境署生物质炭可持续土壤治理项目中国专家。国际土壤有机质大会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固体废弃物管理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与速率:认识、挑战与研究建议
赵永存 徐胜祥 王美艳 史学正
赵永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土壤空间变异性及空间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尺度效应、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演变模拟及不确定性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3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土壤侵蚀:从综合治理到生态调控
史志华 王玲 刘前进 张含玉 黄萱 方怒放
史志华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土壤侵蚀机理、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模拟和水土保持。主编专著2部,发表SCI论文70余篇。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与肥力提升的成效与建议
韩晓增 邹文秀
韩晓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黑土地保护研究与示范。Pedosphere和《土壤与作物》编委,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
生态学研究支撑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科技扶贫
王克林 陈洪松 曾馥平 岳跃民 张伟 付智勇
王克林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9月-2013年2月任所长,2013年9月任所党委书记,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及《生态学报》《山地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杂志》《中国岩溶》等刊物编委,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持完成的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白春礼:2018《中国科学院院刊》卷首语
作为当前的全球共识,「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还要从这时说起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1期发布
为了时刻关注你的健康,穿戴式人体传感器都在研究什么?
钟彩虹:为猕猴桃产业洒下彩虹
把我的2017告诉你@中国科学院院刊
对“李约瑟之问”的再思考
国际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回顾
周琪: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刘彦随:解读精准扶贫,怎么做?用何做?做什么?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青藏高原,你从哪里来?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PDF全文